行走江苏湿地城市︱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
(资料图片)
撑一叶摇橹竹筏,清风拂过,芦苇摆动,这是常熟沙家浜最常见的悠然画面。5月26日,“行走江苏湿地城市”采访活动来到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感受江南水乡的湿地之美。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球首批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江南城市之一,常熟湿地面积近3万公顷,沙家浜镇是市里湿地生态地标。近年来,该镇科学编制了“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全镇湿地有序划分为恢复重建区、保育区、核心区,分类加以保护修复。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走进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除了一望无际的芦苇丛,最吸引人的还是水波涟涟的澄澈水域。“我们常年都在开展生态护坡、生态清淤等保护工程,大家沿途看到的杉木桩就是我们的生态护坡项目。”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君介绍,他们将大约3米长的杉木桩沿着河岸并列打入河底,不仅能起到保护堤岸、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还能间接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为湿地植被的自然恢复留出空间。
在公园深处的湿地渔乐园区域,七个大小不一的水塘就像层层过滤的筛子,将原本浑浊的水体变成了藻荇交横、鱼儿嬉戏的清澈水塘。
这是公园最近新开展的湿地修复项目——“多塘活水链”。“与传统尾水湿地工艺不同,活水链通过改造和连通七个小水塘,构建了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以此来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的目的。例如,沉淀塘是通过沉降作用把悬浮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的水塘、藻类塘就是通过藻类和细菌共生系统进行有氧净化和增加水体有机碳的水塘。”赵君介绍,多塘活水链的日处理水量可以达到500方,年处理水量达到18.25万方。
沙家浜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愈加丰富的生物种群就是最好的体现。据最新统计,公园内的野生鸟类记录已达到157种,比试点建设前增加了88种;植物记录则是达到了720种,对比2013年新增了180种。
俗话说,靠水吃水。沙家浜借着这块广袤无垠的湿地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休闲垂钓产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我们每年会进行花白鲢、螺蛳、河蚌等水生生物的放养,将沙家浜的农渔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捕鱼捉蟹体验,在实现水体净化、完善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增加公园的经济收益。”赵君说,以冬捕为例,每年可捕获约4万斤渔货,创造经济价值在20万元左右。
此外,沙家浜还将民俗文化、研学旅游等与生态文化进行创新融合,将湿地资源科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2022年发布的《常熟市生态产品(GEP)核算研究报告》显示,沙家浜成为常熟GEP产生热区,2021年沙家浜镇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217.85亿元,同时,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沙家浜镇GDP增加到81.28亿元,实现GEP与GDP的双丰收。